top of page

徐訏紀念文學獎

丫城封面頁.jpg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表揚徐訏先生在浸會大學中文系的貢獻、以及在文學上的崇高成就,並鼓勵後學,「徐訏紀念基金」設立專項獎學金,定名為「徐訏紀念文學獎」(簡稱徐訏文學獎)。迄今為止,本港大專學院中,唯有浸會大學中文系專項設此類長年頒發的文學獎項。這在海內外大學校園是開先河的創舉。其舉辦與頒發,除對徐訏先生致敬及表達紀念之意,意義已遠超原本所設立的目標與價值。這一文學獎已成為本港、乃至兩岸三地及海外大專院校獨樹一幟的文學標尺。在學術之外,奠定了我校系重視文學創作、創意與藝術多元化的根基。

「徐訏文學獎」是以浸會大學中文系前系主任、著名中國現代作家徐訏先生命名的文學獎。至今已有三十餘年歷史。每年春季徵集作品,可同時應徵小說、散文或新詩及劇本等文類。參獎資格為修讀中文系課程的浸會大學本科學生。旨在表彰本校在文學創作上成績突出的同學,擴展本校中文系在本港文學寫作領域的影響力,並傳承我系優良創作傳統之薪火。

本文學獎對本校乃至香港的整體文學創作風氣的形成,頗具貢獻,挖掘了大量文學新人。獲獎者此後在文學寫作領域取得了耀眼成就,在校內外各大文學獎項奪標。其中包括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市政局中文文學創作獎、香港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等,進一步開拓了香港文學新世代的可觀景象。

由本文學獎所培養的作家,在文學道路上筆耕不輟,其中數位已有個人作品出版。其文學成績,為後來的文學新人作出表率並帶來鼓勵。而其因創作上的專業優勢,進入傳媒、電影、編劇、導演等領域,進一步發揚了我系的創意寫作傳統,表現出卓著的社會影響力。本系已於2011年把歷年得獎作品(1987-2010)結集,分成散文、新詩、小說,一共收錄了二十九篇作品,交由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直至2023年為止︰

 

舉辦了32屆文學獎 (1983年至今)

 

共有274名參加者 (2013年至今)

共有51名得獎者 (1983年至今)

收集了54份獲獎作品 (1983年至今)

《丫城——徐訏文學作品選集》目錄

丫城目錄1.jpg
丫城目錄2.jpg

近年獲獎作品

 

2013-2023年期間,近兩百名師生投稿參加本文學獎,當中共有十七名同學獲獎,獲獎作品共十七篇。

學生感言分享

黃丞楓 中文系三年級 (21-22年度)

 

早前剛完成浸大中文達人挑戰,裡面有道題目是「在正常情況下,在中文系能經歷哪些活動?」題目列出八項活動,需按可經歷的時序排列。按個人經歷回答這題後,居然錯了不少!也許今年不是「正常情況」,疫情下能參加的活動十分有限。徐訏文學獎是八項活動裡,惟一能參與的創作活動,也是我惟一答對的選項。文學獎沒有受到疫情影響,如常舉行,我也有幸參與,所以才能答對。

 

後來得知自己的作品得獎,實感僥倖。過去數年,受疫情影響,文學獎是我參與較多的活動,卻從未獲獎。所以十分感謝徐訏文學獎與各位評審的賞識與肯定。

 

也感謝世界還有文學。

譚家鑫 中文系四年級 (21-22年度)

 

畢業在即,獲得評審及老師肯定,高興之餘,更多是不捨。感謝中文系一眾老師栽培,亦特別感謝語文中心的麥樹堅老師和余龍傑老師,他們是浸大中文系師兄,也是我寫作路上的導師。藉著文學,我們才得以相遇,日後,我會繼續努力寫作,發掘更多可能。

 

縈繞於心的情感,就像浮雲般飄渺、離散。拾起筆,將它們凝聚於一字一句中,情思便有了形體,得以分享,這或許就是寫作的意義,亦是我們喜歡文學的原因。〈減〉一如我其他小說,訴說了都市庶民的小故事,無論小說還是現實,願我們都能夠逆(疫)境自強、發光發熱。

林輝    中文系四年級(20-21 年度)

 

在即將畢業之際,本以不嘗試下有點可惜的心態來投稿,畢竟將來可能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參加文學獎,沒想到最後竟有幸得獎,有點喜出望外。感謝徐訏紀念文學獎和各位評審,是次得獎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肯定與鼓舞,亦是畢業前一份珍貴的禮物,成為我繼續創作的動力。同時也很感謝中文系各位老師的培養以及經常陪我討論詩作的好朋友,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並接觸與學習到不同的寫作風格,得以逐漸成長。

賴潤泉    中文系三年級(20-21 年度)

 

人生中寥寥無幾的創作竟有一篇能夠僥倖得獎,那是可喜可幸的。儘管收到消息時心裡泛起的是一股愧疚感——正如我在文中所寫,我是一個沒有創作天份的人。比我寫得好的人多若繁星,怎會輪得到我呢?——但我還是會欣然接受這個獎的。

友人認為得獎那篇文章一點都不好看,我翻看之後深表同意。不過自問那篇文章夠真,無一字是虛言,或是矯揉造作,故字裡行間中透顯著的確是我自己的個性(我認為),這一點我還是很喜愛的。

來到中文系不足一年,慶幸遇到不少好老師,借此向他們表達謝意。

大概遺憾的是,再無機會與你散步,在彌敦道上。

或在人生路上
 

王兆基    中文系三年級(19-20 年度)

 

記得幾年前聽講座,詩人蔡炎培笑說:「寫詩係為左爽」。那時不諳此理,後來才發現寫詩或創作,相當爽!詩的語言不同於正常語言,寫作於我而言,就是建立一座有出口的迷宮,讓情緒有出口,讓現實有曲折,讓細節有故事。在文字的迷宮裡與讀者捉迷藏,本身就很爽。

感謝過去遇到的人與事,是他們和它們建造了「我」。而這個獎項只是小小的註腳,我的詩篇應該還有很長的段落要書寫吧。

踏入2020年,時勢沒有變得更好,所以我會繼續寫下去,把自身或他者的虛無建造成「詩托邦」。同時,希望筆下的冷語可以在黎明來到前,為躁動不安的、黑壓壓的人群,帶來一道也許是微不足道的熱光。

郭翠怡    中文系二年級(19-20 年度)

 

第一次投稿得獎,實在有些不知所措。本想試試水溫,知道校內高手雲集,也沒多大的信心,這次能得到各位評審的肯定,我感到十分鼓舞。好像那些半夜默默敲打電腦鍵盤、卡稿重來的時間,都是有生命的。苦苦寫作的那些時間,也不是無用之功。 在這裡我想特別感謝語文中心的麥樹堅老師。由麥老師(或者說前輩)當我寫作指導計劃導師的那一學期,著實是獲益良多,讓我在創作路上有多一點方向,多一點嘗試,像是投稿,像是題材的發掘。 最後我想說,寫作其實真是一件辛苦非常的事情,究竟為什麼會有人喜歡寫作啊,喜歡的人都是傻子吧。可傻子,才純粹。
 

陳璟宸    中文系四年級(17-18 年度)

 

寫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面對生活的勞碌奔波,寫作無疑是一枝強力的興奮劑,讓我能天馬行空,建構一個新世界。很榮幸自己的興趣能得到別人的肯定,感謝中文系四年來的培育,感謝徐訏紀念文學獎和各位評審。每一個獎項都是一大鼓舞,讓我有動力繼續創作,感謝大家。

郭鈺雯    中文系四年級(16-17 年度 )

 

在埋首做畢業論文的時候,突然收到得獎的消息,實在是意料之外的叫我驚喜萬分。到了快要畢業的時間,痛心的發現在中文系的時間已餘下不多,在浸大很多的「最後一次」也接踵而來:最後一次匯報、最後一次上課、最後一次考試……面臨着不同的最後一次,所以我也抱持着「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有機會做」的想法,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來投稿。能夠鼓起勇氣,可算是我的一個收穫; 而能夠得獎,就是畢業前的一份極為珍貴的禮物。

 

感謝中文系頒贈我這個珍貴的獎項,另藉此感謝三年來中文系一眾老師的培育,三載師恩讓我一生受用!

 

bottom of page